思瑞门——教育品牌设计机构
美的缺失是回事,允许美的缺失是另一回事 以“中国学校:现实发展中的价值抉择与行动策略研究”为主题的2008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层论坛6月12日在新落成的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举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蓝春等参与了论坛。
本次论坛中一些关于教育趋势的讨论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教育方针正积极倡导美的教育。
“曾有一外国专家对教育提出了严厉批评,说过去教育嫁给了政治,现在嫁给了经济,就是不嫁给人。现在的教育改嫁给人的时候到了。"陈玉琨教授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指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十六大提出的新教育方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标志着价值取向的变化。 “学校应当是最美的世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陈教授认为:“建设美的校园,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也是必然。
思瑞门观点
教育环境的审美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形式上的美感:如空间的分割、植被的绿化、校园的色彩和教室的尺度等等;二是气氛的感染:即在形式美的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草坪、墙面、雕塑、书画等的介入营造出一种体现班风、班貌和相关学习要求的气氛,使教学客观环境的艺术性与办学主观理念的科学相结合。
这是六一儿童节笔者在少年科技馆无意拍到的六所学校的校服,小小的科技馆内竟有如此多设计雷同的校服,再回想有些校服款式的肥大,有些校服质地的低劣,难怪孩子们对校服说:想说爱你不容易。每穿起一次校服就是对美的一次妥协,继而麻木,长此以往,美的意识的缺失将成为社会意识中的盲点,我们的未来将会黯淡无光。
学校品牌设计的闪光点在于用美的氛围实现高度的人性关怀,尊重校园里的每个个体,从群体价值取向的培养、到日常行为的引导、感观上的暗示等方面悄无声息地提升对真的探索精神、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对善的趋向心理。高质量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对学生的影响是立体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范围延伸至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集体荣誉感、群体责任心、创造力等综合素质。用智慧的、美的符号来表现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有序性。它对于校园文化和氛围升华的效能是显著的,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效能也是巨大的。
一旦教育自身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教育过程就不再是学生异己的、与人分离的、敌对的世界,而是与学生亲近的、人本的、审美的世界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潜力,焕发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并唤起他们在未来用美的尺度建造世界的欲望。
本文所涉图片、照片及文字照片拍摄/观点由思瑞门整理 |